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媒体聚焦

【南昌日报】以“小治理”筑牢社会稳定“大格局”——进贤县钟陵镇建立“一室”“一台”“一码”“一网”“一凳”工作模式赋能基层治理

时间: 2025-01-07 10:59 来源: 进贤县政府办 访问量:
【字体:

2024年8月初,进贤县钟陵镇“‘陵’距离‘进’心听”工作室正式开门“迎客”。一时间,这间由综治中心、纪检、信访等多部门联合打造的工作室引起了不小关注,前来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或咨询政策业务、寻求法律援助,或反映实际问题、调解矛盾纠纷。在这里,干部用心听,群众敞开了讲,干群距离更近了,该镇社会治理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钟陵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陵’距离‘进’心听”工作室的加持下,按照“一室”(“陵”距离工作室)、“一台”(便民服务台)、“一码”(码上监督)、“一网”(网格化管理)、“一凳”(板凳课堂)“五个一”模式开展基层治理,以“小治理”筑牢社会稳定“大格局”。

便民服务有温度

2025年1月6日,记者来到这间只有十余平方米的“‘陵’距离‘进’心听”工作室,里面的布置简单温馨,花卉绿植点缀其中,让人感觉精神放松。

“‘陵’,取自钟陵镇的‘陵’,谐音‘零’,即沟通无障碍、零距离;‘进’,取自进贤的‘进’,即进到群众的心里、静下心来听取干部群众的声音。”钟陵镇党委副书记李超说,该工作室也是民情收集室,信息分流是其一大特色,在全镇网格化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推动了全镇社会综合治理健康有序发展。

李超表示,在接待一次群众来访中,工作人员了解到,该镇某些村委会存在村干部违规发放困境儿童关爱资金的情况,镇纪委遂介入调查,结果查出了两起村干部同类违规事件,“‘陵’距离‘进’心听”工作室也成了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一个重要阵地。

工作室外,不远处摆放着一张红色便民服务台,工作人员正有序接待来访、办事群众。“这也是镇里的‘一站式’受理服务平台,由工作人员按办事种类进行登记,经甄别、归类后,引导群众到所需部门办理业务,省时省力。”李超说,“别看这小小一张‘台’,职能涵盖却很广,纪检、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矛盾纠纷调解、民政、司法、民生实事等都在服务之列。”

让群众少跑腿,钟陵镇跑出了优化营商便民环境的“加速度”。记者了解到,便民服务台还设立了党委书记、镇长“公开办公日”,由书记、镇长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办的当场办,有难度的在期限内办结,对来访群众“来必见,求必应,急必处”。目前,共接待来访群众500余人次,处理分流各类信访信件50余封,向相关部门反映各类问题80余起。

多元治理显成效

2024年6月,钟陵镇“码”上监督群收到一条群众发来的信息,称因军山湖水位上涨,村民罗晓斌鱼塘的水漫进了村民罗小华的水田里,而罗小华早先在水田中放置了一些地笼准备网龙虾,罗晓斌却认为罗小华是故意想网他水塘里的鱼,两人遂发生纠纷。钟陵镇综治中心立即请网格员“吹哨”,召集村干部、驻村领导干部、分管综治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民警上门协调,多方齐发力,终于成功化解了一起群众纠纷,避免了矛盾升级。

近年来,钟陵镇精心打造一张“网”,即建立“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网格架构,同时织密、织细全镇35个网格,搭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队伍,将党建、综治、码上监督平台、民政等“多张网”整合在“一张网”上,对网格中的矛盾纠纷、村(居)民诉求、公益服务等实行“群众吹哨、网格接哨、全盘响应”,做到“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除此之外,“三听三看”也是钟陵镇网格化工作的一大“法宝”。

“你咋个阴着个脸呢!”有一天,钟陵镇田南村党总支书记胡绍华与上南山村小组村民胡军春擦肩,见胡军春阴着脸飞快地走了过去,就想问个究竟。一番询问之下,才知道胡军春因自家厕所粪污渗漏的事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而心里不高兴。胡绍华遂想起胡军春在一次“板凳课堂”上提出过这件事,因这段时间忙他给耽误了。胡绍华赶紧向胡军春道歉,并马上着手处理了这件事。

在钟陵镇,每一名干部都必须学会“三听三看”。三听,即上门听、集中听、重点听。如果群众有顾虑不愿意露面,就上门听;大家意见不统一,就组织大家坐在一起集中听;个别重大事项或急事难事,报告主要领导重点听。三看,即看群众“脸色”“心情”和“满意度”。群众的脸色就是一张“晴雨表”,脸色难看可能是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心情不好可能是工作做得还不尽如人意,而群众“满意度”则是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听三看’,从小事入手,在细微处下功夫,如今已成为每个钟陵镇干部的工作习惯。只有工作做细做到位了,群众意见就少了,辖区就平安了,家庭就和谐了,社会就稳定了。”李超说。

“声”入群众聚民心

一块空地,一本小册子,几条板凳……一堂“板凳课堂”便开课了。

“家和万事兴,只有家风好了,才能把自家的日子过顺、过好。小家的家风好了,整个社会也就文明了。”日前,在钟陵镇龙泉村,村党支部书记、市劳模万小明正用朴实的话语向现场村民讲述文明故事,传递文明新风。

近年来,钟陵镇积极探索以“板凳课堂”为载体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各村(社区)全面推行,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同学习理论政策、共商议村务民情。“小到道路故障、路灯不亮,大到政策咨询、政府工作建议,只要是大家关心的事,都可以在‘板凳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出对策。”万小明说。

现在,在钟陵镇,“板凳课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聚会”议事形式。自有“板凳课堂”以来,钟陵镇共收集来自村民、乡贤、返乡大学生的意见建议150余条,协调解决问题350多个,解决矛盾纠纷40余个,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既要体察入微,又要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一室’‘一台’‘一码’‘一网’‘一凳’虽然都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作为’,但都很接地气、很实用,我们就是要用这些‘小作为’撬动基层‘大治理’。”钟陵镇党委书记李勇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